保障群众健康需“上游筑坝”

□ 本报记者 王倩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公共卫生体系如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成为当前要务。7月29日,全国政协召开第53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与会者围绕“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主题建言献策。

  建立平台 释放疾控机构治理效能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于5月13日挂牌,拉开了加快推进疾控体系系统重塑的序幕。“为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成立有职、有权、有平台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极为重要。”通过视频连线参会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必须建立国家级的大数据平台,以及医、教、研、政、企、经等领域联合行动的大平台,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全局疫情的研判及预测。

  “今年5月21日至6月19日发生了德尔塔毒株引发的社区新冠肺炎疫情,短短29天,广州就将这个传播力极强的病毒传播进行有效控制。”钟南山将这个成绩归结为全省(市)医、教、研、政、企、经在统一大平台上的联合行动:及时发现首例传播者,明确整个传播链;更新“密切接触者”概念,设立“黄码”制度,从而精准追踪密切接触者,及时发现感染人群;将防控的战略前移,及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有序推进四级疾控机构改革,做好国家疾控局与疾控中心等的职能划分,是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蔡威关注的重点。他建议,强化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业务领导,建好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突出各级不同的核心职能;尽快出台疾控机构建设新标准,切实解决“主干”建设薄弱、不达标问题;尽快补齐四川等19省(自治区)没有省属传染病医院的短板,确保县级医院设置传染病科室。

  在这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省副主委、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主任何延政认为,要强化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工作,探索综合医院托管传染病专科医院或建立专科联盟模式,构建“大综合大专科”传染病救治体系;强化发热门诊和呼吸、重症、感染、检验等学科或专科建设;在医院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强化院内医防联动。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单纯依靠临床医疗在下游‘打捞’,最终将面临医疗系统的崩溃。只有贯彻预防为主,在上游‘筑坝’,才能有效控制疫情增量。”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认为,应构建涵盖“病例—症状—环境”的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汇集卫生健康、气象、教育等部门数据,形成疾病症候群、人类行为、动物宿主等流行病医学监测平台,识别早期征兆,真正实现对重大传染病的预测预警。

  医防协同 补齐公共卫生人才短板
  筑牢国家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提出,建设高质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防治结合型”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和基层全科医生;另一方面,还应大力发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高端人才。

  林蕙青认为,要立足医防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公共卫生教育。一是面向临床医学生,把公共卫生教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硬核”要求,落实到教学全过程。二是面向中小学生,普遍提高学生公共卫生素养。三是面向高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教学中,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多学科专业的人才支撑。此外,还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高校与卫生机构多样化合作“共同体”。

  在何延政看来,应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人员交叉培训机制,培养医防结合复合型人才;搭建医、防、研互动交流平台。“推动疾控人员进入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防、诊、控、治、康(复)等一体化、连续化服务。”何延政说。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副主委、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戎蓉认为,加快基层应急队伍能力建设,需要有效落实基层编制,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充足,也需要增加人员经费保障,保持队伍整体稳定,更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此外,还应深入推进乡镇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建立平急结合的后备力量。

  “在疫情防控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服务能力弱、群众信任度低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思想上‘重医轻防’‘重大轻小’,忽视了基层卫生工作的基础作用,更忽视了预防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建议,推行“乡管村用”,选配具有公共卫生教育背景或从业背景的人员担任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人,构筑医防融合的新型卫生服务三级网。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全程参与了应急救治工作,“三药三方”在缓解症状、延缓轻症转重、降低病亡率等方面显示了独特优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认为,在中医药深度参与应急和救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短板,“比如全国范围内没有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科医院,大部分综合性中医院的感染疾病科和发热门诊条件不合规范,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中医科极其薄弱等”。对此,唐旭东建议,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加强综合性中医院的感染疾病科和发热门诊条件建设,充实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中医科医生队伍,完善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中药房等。

  加强合作 构建传染病防御的全球网络
  “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的散发疫情大多由输入病毒引发,暴露出经贸人员往来密切的陆路边境地区防控薄弱点。”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组织部部长邓蓉玲建议,要重点支持边境沿线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机构传染科诊疗能力建设,增强边境地区卫生检疫力量,加大检疫技术支持和保障;巩固完善边境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卫生检疫国际合作,建立重点传染病跨境联防联控和信息交流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认为,一年多来,我国在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抗疫。

  董小平建议,要制定长远规划,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从传染病疫情信息互通、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入手,逐步形成国家传染病防御的全球网络。此外,还应创新理念机制和合作方式,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中建立卫生合作发展部门,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或国家疾控中心建立全球疾病疫情信息采集分析部门,加强高校、国家和部分省级疾控中心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拓宽在国际组织实习的渠道。
健康传播卫星网
京ICP备14049286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073号

版权所有 ©2022 紫竹源上(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